還是看問題的本領,怎麼去看問題,看看問題的背後的意義
其實這些觀念老師一講再講,但一開始只記得 -> 如何看待完整問題,如何完整看問題,接下來,該去了解問題背後,也就是問題的真正形成原因,藉此去理解真正的問題
接下來,無論是個案,或者是思考模式,都需要去直接處理問題,針對問題去處理,而不是先框住問題,然後套公式,也就是所謂的管理原則去解決問題
管理原則是後人整理的結果,是通案,但個案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,所以,管理理論最多只能參考
什麼是 Business ?
所有的 Business 問題都來自於此問題 「什麼是 Business?」
Business 是分工、是方案、是合作、是交換
講到官僚,老師的定義是 不是去處理問題本身,也就是疏離
什麼叫不是問題本身呢?就是你告訴他說我肚子痛,他說,請你去掛號,這還好... 你說我想要銀行開戶存錢,他說,你是勞工階級... 哎呀,就是不去處理問題本身的意思啦...
什麼原因造成變革
1) 外界壓力
什麼原因造成壓力
外界變化得比自己變化得快,也就是說,你如果走在變革前端,如果你一直在改變,就沒有所謂的外在壓力
這就是第二種
2) 引領變革
自己不斷的創造新的方案,佈局
回頭看這個案,Fred沒有針對問題解決問題,他引入了新的管理方法,也越幫越忙,當初在看個案時,英文就有點疑問,英文是這麼說
... began his three-year tenure as MPD president in 1982, following Millipore's worst year of performance...
我當初想怎麼這麼離譜,前後對照一下覺得個案是說,他接手是 接手在發生公司最困難的時候之後,不過現在發現,個案已經在指出他接手後公司就遇到了效能最低的一年...
我們可能會以為是改革一定得先經過陣痛期才會逐漸上軌道,不過老師的解讀是,Fred沒有針對問題解決問題,而是針對問題的外貌,套用一整套模式,也就是結構組織... 結構是死的,流程才是活的...
這個個案換我們這組主持
這樣吧,流程這樣進行
總共有80分鐘,前三十分鐘,請各組自己說出自己這組的完整結論,有五組,所以每一組6分鐘,後面有50分鐘,就請各組重新思考,如果你是老師,你會由哪個角度再切進去評論,然後從這個角度,重新來看問題
也就是說,我們先細部討論,對於個案有個了解後,我們在跳出來,站在大一點的框架,重新看待問題,再來思考背後的意義...